微官网

营销品种

菩提道次第小组

第二部分·道前基础·亲近善士┃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讲授连载(100)
发布时间:2016-10-08 14:06   来源:菩提道次第小组

发布时间:2016-10-08 14:06

来源:菩提道次第小组

言教富者,谓于三藏等,成就多闻。善知识敦巴云︰「言大乘尊重者,谓是须一,若讲说时,能令发生无量知解,若行持时,于后圣教,能成何益,当时能有何种义利。」

“言大乘尊重者”,就是所谓的大乘上师。“谓是须一”,必须要具备一个条件。这个条件就是,为度众说法的时候,能使弟子发起无量知解。“知”,不只是文字上的认知;“解”,是说在自己的思惟上能够获得定解,能够生起闻思的功德。“若行持时,于后圣教能成何益,当时能有何种义利”,这句话如果是以藏文直接翻译过来的话就是,宣说了教法之后,在究竟的利益上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,在当下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利益。因为藏文的“敦巴”,是宣说的意思。“后”,是讲到了究竟,不只是说说法之后,而是说宣说了教法之后于究竟的利益上能带来什么样的帮助。“当时能有何种义利”,是说暂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利益。如果闻法的弟子,在闻思后的修持上,都能够知道究竟利益为何、暂时利益为何,就代表这个大乘善知识具有说法功德。

达实性者,是殊胜慧学,是谓通达法无我性,或以现证真实为主。此若无者,说由教理通达亦成。

所要通达的内容,就是人无我、法无我性。“或以现证真实为主”,是说以现证空性的证量为主。但是如果没有现证空性的证量,难道就不能成为大乘善知识吗?也不是。如果没有的话,能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教理,也是可以的。

为什么宗喀巴大师在此只说法无我性,而没有说人无我性呢?因为在内部的宗义论师里面,小乘的宗义论师是不明讲法无我性的,只有大乘的宗义论师才明说法无我性,大乘善知识在通达法无我性的时候也会通达人无我性。宗喀巴大师在此明说法无我性,是以大乘善知识的定义而说的,我们不要因为只看到法无我性,而认为大乘上师不一定要知道人无我性,其实不是这样的。

如是虽能具足教证,若较学者或劣或等,犹非圆足,故须一种德增上者。《亲友集》中作如是说:「诸人依劣当退失,依平等者平然住,依尊胜者获尊胜,故应亲近胜自者。所有具最胜,戒近静慧尊,若亲近是师,较尊胜尤胜。」如朴穷瓦云:「闻诸善士史传之时,我是向上仰望于彼。」又如塔乙云:「我于惹珍诸耆宿所,而作目标。」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。

如果某位学者虽然具有上述的教证功德,但是这个学者的学问比自己还要来得低劣或者只是相同,那么以自己的角度而言,这位学者也不足以能够成为自己的善知识。所以大乘善知识还必须要具备一个条件,就是功德增上,即比自己具有更殊胜的功德。

这个定义我们必须要厘清,你要学的是什么法,在这个领域内,对方确实比自己还要有功德,而不是一般所说的对方是否具有功德,那就很难说了。比如某个格西和一个老修行,老修行者没有格西那样的渊博学问,这个格西确实比较通达内明的认知,但是这个老修行却拥有很多的口授传承。在这种情况下,这个格西为了要得到某一种的口授传承,可以依止这位老修行者去获得。这种情况下的老修行,是具有大乘善知识条件的。所以,看为你传法的人有没有功德,是针对你要学什么样的内容来讲的,要搞清楚。

“惹珍”,指阿底峡尊者、宗喀巴大师等噶当派传承上师们的发源地,在惹珍这个地方。所以塔乙说到,我以噶当派的根本上师为学习目标。

菩提道次第小组的二维码

菩提道次第小组

扫描关注公众号

广州罕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  |  粤ICP备14051569号  |  罕瑞科技©版权所有

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旭景西街东灏商业大厦210室

服务热线:020-32207241 意见反馈:020-82011841 邮箱:service@hanraise.com

加企业微信
加企业微信
关注微官网
关注微官网